骞氏

历史来源

骞[骞,读音作qiān(ㄑㄧㄢ)]

姓氏渊源:
  单一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  闵损,字子骞,他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之一,比孔子小十五岁,很有德行。
  闵损年少时,后母对他很不好。到了冬天,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“棉衣”,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。闵损被冻得直哆嗦。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“棉衣”还哆嗦,追问下知道了实情,十分生气,要赶走后妻。闵损便对父亲说:“求父亲不要这样做。母在,只我一人受寒;母不在了,三个孩子都得受冷。”后母得知后,非常受感动,悔改了自己的行为,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。
  由于闵损德行很高,鲁国宰相季康子便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,由于闵子骞认为季康子是个不讲仁义,最喜欢滥杀百姓的人,便对季氏派来来请他的人说:“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!如果他再来召我,那我一定要跑到汶水那边去了。”
  后来,世人奉闵损为“骞王”,其孙子就以祖父的贤孝为荣,以其字为姓氏,称骞氏世代相传至今。
  宋朝大儒朱熹对闵子骞的做法极表赞赏,他说:“处乱世,遇恶人当政,刚则必取祸,柔则必取辱。”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,又刚又柔,刚柔相济,才能应付自如,保存实力。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,遇恶人而不辱,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。
  新中国成立后,1954年的文字简化改革,使骞氏族人在户籍登记时被简化讹改为“千”氏,至今其族有许多人皆用“千”为姓氏,其祖居地今陕西户县骞王村易名为千家村,但老一辈人则仍是坚持用“骞”作为姓氏。

分布:
  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鲁安庄村,陕西省的户县骞王村、华县柳枝乡骞家窑村,山西省的左权县,河南省的南阳市、信阳市,江苏省的南京市骞家巷,甘肃省的张掖市、湖南省的长沙市等地,均有骞氏族人分布。
  1.户县骞王村,据村志记载,明朝万历年间金陵一骞姓士人宦游至此地,觉得风景秀丽,便落户于此,繁衍成村,现有人口1300多人,半数人是骞姓后代。(请其它各地骞姓后人编辑百度词条,介绍各地宗亲概况)

家族名人

触 屏 版